索 引 號:13914629N/2021-000042 | 發布機構: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發文字號:麥政辦發〔2022〕98號 |
組配分類:行動方案 | 成文日期:2022-10-26 |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天水市麥積區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天水市麥積區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直相關部門、單位,駐區有關單位 :
現將《天水市麥積區碳達峰行動方案》印發你們,請結合各自工作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0月26日
天水市麥積區碳達峰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甘肅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天水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發展,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好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長期、減排與安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同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同實施“四強”行動、做好“五量”文章有機融合,按照“主動作為、全區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防范風險”的總體要求,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全區碳達峰工作,合理確定各部門、單位、各領域、各行業目標任務,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和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加快實現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促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力爭實現2030年碳達峰目標任務,為加快建設美麗麥積打下堅實基礎。
(二)工作原則
——整體謀劃、分類實施。堅持系統觀念,牢固樹立“一盤棋”意識,按照省、市總體部署要求,強化總體設計和各方統籌,明確做好碳達峰工作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壓實各方責任,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制定既符合自身實際、又滿足總體要求的碳達峰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推進各項工作任務有序實施,實現公平降碳。
——統籌推進、重點突破。加強政策的系統性、協同性,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既不搞“碳沖鋒”,也不搞“一刀切”、運動式“減碳”,實現科學降碳。抓住影響全區實現碳達峰目標任務的主要矛盾和關鍵癥結,循序漸進、持續發力,積小勝為大勝,推動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梯次達峰。
——雙輪驅動、兩手發力。堅持兩手發力,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減少降碳成本。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加快綠色低碳技術進步,激發市場主體綠色低碳轉型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政策支持牽引,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引導各類資源和要素向降碳方向聚集。
——科學穩妥、保障安全。堅持先立后破,以保障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為底線,統籌協調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能源結構優化進度、經濟社會承受程度與減污降碳工作強度之間的關系,著力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切實保障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和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循序漸進、持續發力推進碳達峰行動,確保安全降碳。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取得顯著進步,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合理控制,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市下達指標,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煤炭消費逐步減少,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實現2030年碳達峰目標。
三、重點任務
將碳達峰貫穿于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重點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增效、工業領域碳達峰、城鄉建設碳達峰、交通運輸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助力降碳、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梯次有序達峰行動等碳達峰“十大行動”。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進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1.推進煤炭消費替代和轉型升級。統籌能源安全和低碳發展、在發揮好煤炭在能源中的基礎和兜底保障作用的基礎上,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接續轉換。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適時推進天祥水泥節能降碳改造,加快推動華瑞熱力、典盛熱力集中供熱實施燃煤清潔改造,推動工業窯爐鍋爐用煤減量替代,科學有序推進散煤替代和煤炭消費清潔化改造,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推進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強運行調節,保障煤炭安全穩定供應。(區發展改革局牽頭,區工信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發展新能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依據區內外能源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抽水蓄能,高效推廣利用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探索發展氫能儲存技術。積極推進麥積風電光伏項目建設,推動“光伏+”多元化發展。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加快列入國家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的黃龍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積極推動金龍、五龍、元龍三個預備項目進入國家規劃。立足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提升秸稈、尾菜等生物質能利用水平,科學推進生物質能利用。加快推進中深層地熱能和淺層地熱能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提升地熱資源利用率。到2030年,以風、光、抽水蓄能等為基礎的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立,裝機容量突破230萬千瓦。(區發展改革局牽頭,區工信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住建局、區農業農村局、區水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合理調控油氣消費??茖W推廣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對燃油的清潔化替代,提升終端燃油產品能效,有序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車輛,保持石油消費處于合理區間。以中貴線和天水支線為氣源,加快推進加氣站建設、輸氣管道和主管網敷設,積極推進中衛—貴陽聯絡線16號閥室至三陽川新區管道建設,實現城區天然氣管道全覆蓋,并向鄉鎮延伸,合理引導擴大天然氣消費,提升全區油氣管道覆蓋范圍和戰略儲備能力。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確保城鎮居民天然氣氣化率100%,逐步提高農村燃氣普及率,有序推進天然氣在工業、交通等領域高效利用,加快推進充電站布局,合理引導增加電動汽車市場占有率。(區住建局牽頭,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交通運輸局、區公安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技術與現代信息、新材
料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強化供需對接,探索電力生產和消費新模式。大力發展新型儲能設施,加快推進電源側儲能項目建設,鼓勵支持用戶側儲能多元化發展,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項目建設,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儲能系統,構建風光儲輸配一體的綠色能源體系,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以智能電網建設為基礎,促進新能源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領域應用推廣力度,探索儲能與物聯網融合發展。到2030年,電網基本具備5%以上的尖峰負荷響應能力。(區發展改革局牽頭,區科技局、區工信局、區自然資源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堅持節約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嚴格控制能耗強度,優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
1.全面提升節能管理能力??茖W分解各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強度目標,嚴格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確保完成目標任務。探索建立用能預算化管理體系,配合省、市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嚴格新上高耗能項目源頭管控,落實能耗等量減量替代制度,加快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提高節能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和鼓勵建立節能技術推廣服務平臺,引導高耗能企業建立能源管理中心。鼓勵和支持各領域、各行業積極開展能效“領跑者”行動,引導重點行業主動對標能效標桿值水平,提早布局謀劃實施改造提升。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健全區級節能監察體系。積極推進節能自愿承諾和用能權交易試點,強化市場化機制推進節能降耗的激勵約束作用。(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市場監管局、區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實施城市節能降碳工程,開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推進先進綠色建筑技術示范應用,推進城市綠色規劃、綠色建設、綠色管理。在城區東柯河、社棠等工業園區謀劃實施節能降碳工程,鼓勵工業企業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實施節能降耗、減污降碳和清潔生產改造,在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節能降碳技術示范工程。(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牽頭,區科技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住建局、區商務局、區交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以電機、泵、壓縮機、變壓器、換熱器、工業鍋爐等設備為重點,對標國家標準,提升設備能效。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綜合運用試點示范、宣傳引導等多種手段,加大高效節能產品和設備推廣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嚴把節能審查和環評審批關口,鼓勵新建項目主要用能設備使用一級能效及以上產品。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審查和日常監管,強化生產、經營、銷售、使用、報廢全鏈條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確保節能要求全面落實。(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市場監管局、區生態環境局、區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依托甘肅移動第二大數據中心統籌謀劃區域智能計算中心。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結構,采用直流供電、分布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探索多樣化能源供應,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將年綜合能耗超過5千噸標準煤的數據中心納入重點用能單位管理。積極推廣使用高效制冷、先進通風、余熱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術,提高設施能效水平。(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科技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機關事務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扎實開展工業強區行動,深入實施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完成工業領域碳達峰目標任務。
1.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實施產業鏈水平提升攻堅行動,有序退出落后產能,加快實施電子信息、機械制造、電工電器等優勢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培育壯大新型建材、醫藥大健康、軍民融合、航空維修制造等新興產業,有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鼓勵實施可再生能源電力替代行動,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比重,促進工業能源消費低碳化。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強化企業用能數據和供能數據的物聯采集分析研判,精準實施重點行業和領域技術改造。(區工信局、區發展改革局牽頭,區科技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建材行業碳達峰。推進水泥等傳統建材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型建材和綠色建材,延伸發展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水泥基復合材料、混凝土制品和纖維水泥板等產業鏈,推廣使用機制砂石,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制品化轉型。優化水泥原料結構和產品結構,開發高比例固體廢物利用的水泥生產技術,提升粉煤灰、磷石膏、硅鈣渣等大宗固廢替代率。優化燃料結構,因地制宜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比重,加大余熱余壓綜合利用。大力發展裝配式建材,提升裝配式建筑建材設計支撐水平,提高新型墻體材料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應用推廣,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產品研發應用。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推廣節能技術設備,開展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實現節能增效。(區工信局、區發展改革局、區科技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住建局、區財政局、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嚴把新上項目的碳排放關。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節能審查等政策規定,對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深入挖潛存量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技術改造、產能替代、產業升級等措施挖掘節能降碳潛力。緊密跟蹤在建項目,嚴肅處理未批先建項目,對能效水平低于本行業能耗限額準入值的,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國內、國際先進水平或行業標桿水平??茖W評估擬建項目,對產能尚未飽和的行業,按照國家布局和審批備案等要求,對標國內、國際先進水平或行業標桿水平提高準入門檻。加強對數據中心等能耗量較大的新興產業引導與管控,支持引導企業應用綠色低碳技術,提高能效水平。(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分局牽頭,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
展,深入實施強縣域行動,嚴格落實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扎實開展城市更新和鄉村建設,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
1.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構建以麥積主城區為核心、城郊鎮為支撐、重點鎮為補充的城鄉融合空間格局。積極推進公園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建設綠色城鎮、綠色社區、綠色鄉村,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建立健全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推動建材循環利用。(區住建局、區發展改革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工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全面提升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市政基礎設施等標準,補充完善或強化節能降碳要求,提升新建建筑綠色低碳準入標準。結合全區氣候特點,加快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和更新改造,持續推動老舊供熱管網、換熱站、道路照明等市政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提升既有建筑節能降碳水平。加快推廣供熱計量收費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推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制度,提升城鎮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運行管理智能化水平。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推動新建建筑實施綠色建筑標準,建設一批節能低碳、智慧宜居的綠色建筑示范小區。到2025年,全區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區住建局、區發展改革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機關事務中心、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大力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發展。繼續實施集中供熱燃煤鍋爐“以大代小”,對標供熱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實施改造提升,加快推進華瑞熱力、典盛熱力節能技術改造,鼓勵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實現建筑供熱制冷。鼓勵智能光伏與綠色建筑融合創新發展,推動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試點。完善電氣化基礎設施,推廣終端用能清潔電能替代,發揮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加快推動電氣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終端電能消費智能化水平,創建智慧能源城市。到2025年,全區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區住建局、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機關事務中心、區科技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水務局、區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序推進農村燃氣推廣利用工作,加快農村電網、天然氣管網等建設改造,逐步完成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用能方式的綠色低碳轉變。開展農宅質量提升行動,鼓勵利用鄉土材料,選用裝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建設一批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宜居型”綠色農房,穩步提升農房節能改造成效。持續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因地制宜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及集中供熱替代等取暖方式,推廣高效節能分布式供暖模式。發展節能農業大棚,推廣節能環保灶具、電動農用車輛、節能環保農機。充分利用農村住房、農村公共建筑屋頂等資源,積極開展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實施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區農業農村局、區鄉村振興局、區住建局、區發展改革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著力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確保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1.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推進天水至隴南鐵路、S03天水北繞城高速公路、靜天高速公路、隴海線改線等重大項目建設,合理配置各類運輸方式,持續降低運輸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建設天水萬達公鐵物流園等鐵路貨運樞紐站,增強鐵路班列始發直達集零成整的中轉能力,做好鐵路、道路客貨運輸場站高效銜接,推動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公轉鐵”,提升客貨運周轉運輸效率。推進物流優化配置和物流活動系統化組織,發展“一站式”多式聯運服務,加快發展綠色物流,提高貨運組織效能。加快推進天水有軌電車二期工程建設,合理布局公交專用道和城市停車場、首末站交通樞紐等基礎設施建設,穩妥發展共享交通、共享單車,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提升改造,持續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擔水平和減少車輛空駛率。到2030年,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區交通運輸局、區發展改革局、區住建局、區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運輸工具裝備綠色低碳化。提高燃油車輛能效、工程機械標準,加快更新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老舊車輛及農業機械、工程機械,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銷售和汽車保有量中的占比。加快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交通工具,不斷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車、一般公務車新能源替代,推廣應用節能環保冷鏈運輸車輛,在公交和旅游線路上試運行氫能大巴。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實現系統化節能降碳。到2030年,全區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以上,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以上。(區交通運輸局、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財政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機關事務中心、區公安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把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過程,加強對自然地貌、原生植被、表土資源、濕地生態、野生動物等方面的保護,加快美麗公路、城鄉綠道網建設,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在公路服務區、機場、高鐵站、城市停車區等公共區域配建充電設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居民區充電設施建設、運營、管理,促進“車—樁—網”優化運行,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網絡化布局。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與新能源汽車租賃服務市場相配套的支持政策。研究布局氫能制備、氫燃料電池和加氫設施。建立健全全區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和大數據中心一體化系統建設,打造現代化、高質量、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體系,提升數字化節能降碳能力。(區交通運輸局、區發展改革局、區住建局、區工信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全面發揮資源循環利用的協同減碳作用,以再利用、資源化為重點,加快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夯實經濟社會發展資源保障能力。
1.全面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按照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化組合的要求,依托現有工業園區,推動企業向園區集聚發展,加快推進城市主城區建材等重污染企業實施環保改造和搬遷。積極推進建立綠色工業園區、綠色示范工廠,推廣普及綠色產品。依托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水高新農業科技園等各類園區,按照廠房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要求,分類創建綠色工廠。到2025年末,力爭創建2個綠色示范工廠,1個綠色工業園區。(區發展改革局牽頭,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水務局、區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發揮重點企業示范帶動作用,開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強化工業生產過程中大宗廢棄物綜合利用,提高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選礦廢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全面推動全域無垃圾行動,支持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廢建筑廢棄物再生利用,推進農林清潔工程建設和禽畜糞便等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大宗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城鄉生產生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增量消納和存量治理。到2025年,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住建局、區農業農村局、區林草局、區畜牧中心、區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大力培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龍頭企業,推動回收企業自動化、精細化分揀技術裝備升級。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優化網點布局,推動產業廢物、再生資源、再制造產品的在線交易,支持智能回收、自動回收機等新型回收方式發展,實現線上回收線下物流融合發展。構建以再生資源龍頭企業為載體,城市社區和鄉村回收點為基礎,分揀交易中心為重點的三位一體的“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加大垃圾分類特別是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在干濕分離基礎上,不斷提升全社會垃圾分類意識,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設施建設,實現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的“兩網融合”,推廣使用可再生紙垃圾袋。提高廢金屬、廢塑料、廢玻璃、廢紙等傳統再生資源的回收率。創新回收方式,強化監督管理,推進廢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廢舊輪胎、包裝物、廢舊紡織品的回收,推動廢鉛酸電池、廢鎘鎳電池、廢棄含汞熒光燈、廢溫度計、廢棄農藥包裝物等有害廢物的回收。到2025年,全區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完善;到2030年主要再生資源基本實現循環利用。(區商務局牽頭,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因地制宜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加快補齊鄉鎮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短板,推動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整治過度包裝,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發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開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試點,提高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比例。探索適合全區廚余垃圾特性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動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與餐廚廢棄物、糞便、園林廢棄物等協同處理。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提升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農業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區住建局、區發展改革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水務局、區畜牧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深入實施強科技行動,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創新能力建設、加快研發推廣應用,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支撐引領作用。
1.完善創新體制機制。依據省市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對綠色低碳技術需求,制定實施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承擔綠色低碳重大科技項目,鼓勵設施、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發揮財政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形成財政資金、企業資金、金融資本等多元投入格局。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檢測、評估、認證體系。(區科技局、區發展改革局、區財政局、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教育局、區金融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聚焦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技術需求,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面向企業需求,拓寬企業引進人才渠道,通過科研合作、技術入股、投資興業等方式,培養引進一批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排減、碳匯、碳排放權交易、數字經濟等技術人才。制定完善針對性措施,對麥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高層次人才,在政策補助、落戶入籍、子女入學等方面給與更多支持。圍繞產業降碳變革,深化產教融合,鼓勵校企聯合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組建碳達峰碳中和產教融合發展聯盟,對節能降碳工作具有突出貢獻的優秀企業家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給與表彰獎勵并予以廣泛宣傳,讓企業家在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名譽、法律上有保障、發展上有信心。(區科技局、區教育局牽頭,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應用基礎研究。瞄準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聚焦電子信息、電工電器、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圍繞產業高級化和價值鏈高端,積極申報國家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前沿科技項目,推動電控芯片、半導體儲能、氫能、電網導線電纜等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裝備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聚焦化石能源綠色智能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新型電力系統、節能、氫能、儲能等重點,深化應用基礎研究,助推全市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交叉融合。(區科技局牽頭,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教育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強化科技創新與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電工電器等優勢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和元器件、電動汽車充電樁等節能低碳技術的研發推廣利用,補齊關鍵零部件、元器件、軟件等短板。廣泛引進、推廣適用于我區實際的先進綠色低碳技術,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替代、儲能、能源互聯網等技術迭代應用,推進零碳低碳工業工藝流程再造技術應用。(區科技局、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交通運輸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1.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結合全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完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空間治理模式,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控生態空間占用,以渭河、葫蘆河、穎川河、東柯河等區域為重點,以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等重點林業草原工程為主體,加快渭河流域麥積段及其支流綜合治理。以小隴山、秦嶺等林區為重點,加大森林撫育和低產低效林改造力度,協調做好麥積山、桃花溝等森林公園的管護能力,構建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土壤等固碳作用。全面加強資源保護及災害防控,減少碳庫損失。(區自然資源分局、區林草局牽頭,區發展改革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落實國家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和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規劃和方案,實施林地草地保護建設、水土保持、生態保護修復、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著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強化森林、草原資源保護,加快大規模國土綠化,實施天然林保護、重點防護林、退化林修復、森林提質增效、城區綠化景觀提升、礦山綜合整治、經濟林和花卉種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擴大林草資源總量。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質量和穩定性。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對小隴山林區天然林草植被進行封育保護,對渭河干支流兩岸、城鄉集中飲用水源地周邊區域,實施以林草植被建設為主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科學實施河湖、濕地保護修復,加強退化土地修復治理,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構建以渭河干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位,構建以坡面整治、溝道壩系和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以建設城市公園、廣場綠地、便民游園為重點,建成城園合一、人城和諧、充滿活力、持續發展、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到203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2%。(區自然資源分局、區林草局、區發展改革局、區生態環境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積極應用增匯型農業技術,提高適用農機裝備研發及推廣應用水平,加大老舊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力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做好廢舊農機農膜回收。積極研發推廣綠色種養循環模式和集成技術,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保持養分循環。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合理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推進綠肥和畜禽糞肥土壤培肥措施,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強化耕地質量保護,建立作物輪作體系,在耕地利用強度高的地區,建立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提高耕地固碳能力。(區農業農村局牽頭,區發展改革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畜牧中心、區水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綠色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1.加強全民宣傳教育。持續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保護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宣傳活動,推進低碳科普進校園、進社區、進園區、進農村,在全社會營造循環低碳發展濃厚氛圍。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源環境國情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依法依規加強對違背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相關行為的輿論監督。(區委宣傳部、區發展改革局、區教育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氣象局、區科技局、區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導文明就餐和光盤行動,堅決遏制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著力破除奢靡鋪張的歪風陋習,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全面整治商品過度包裝,減少電商快件二次包裝,構建全過程減塑禁塑治理體系。樹立綠色消費理念,推廣綠色低碳產品,完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探索采取補貼、積分獎勵等方式促進綠色低碳消費,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和消費。(區發展改革局、區教育局、區工信局、區財政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住建局、區交通運輸局、區商務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機關事務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導各類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強化環境責任意識,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制定“一企一策”專項工作方案,扎實推進節能降碳。(區財政局、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領導干部培訓。加強全區各級干部碳達峰碳中和教育培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區委黨校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列入教學計劃,分階段、多層次對各級領導干部開展培訓,深化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真正做到讀懂弄通做實善用。(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區發展改革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梯次有序達峰行動。準確把握自身發展定位,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資源環境稟賦條件,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聯動融合,科學有序推進梯次碳達峰。
1.科學合理確定有序達峰目標。既要鞏固減排成果,又要加快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步伐,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力爭在全市實現碳達峰目標工作中走在前列。把節能降碳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逐步實現碳排放增長與經濟增長脫鉤,力爭與省市同步實現碳達峰。(各鎮、街道,區直國家機關及有關部門負責)
2.因地制宜推進低碳發展。按照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部署、省級區域規劃要求和主體功能區定位,按照產業政策、能耗管控和環境保護要求,科學推進全區綠色低碳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分局等有關部門負責)
3.組織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城市和試點園區,積極創建市級碳達峰試點,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強化機制體制創新,加快碳達峰工作步伐,總結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為全市乃至全省碳達峰工作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各鎮、街道,區直國家機關及有關部門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法規標準體系。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嚴格執行國家、省市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及時跟進國家、省市提升和擴大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嚴格執行國家可再生能源標準、氫制儲輸用標準、工業綠色低碳標準,落實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要求,不斷提升全區綠色發展水平。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推行生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區人大、區政法委、區發展改革局、區司法局、區市場監管局、區工信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形成政策整體合力。全面落實節能節水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機制,優化能源供需資源配置。多渠道引導和爭取銀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全省綠色生態產業基金等長期限、低成本資金,為全區碳達峰提供長期穩定融資支持,促進全區實現綠色轉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碳達峰碳中和重大項目建設,激發市場主體綠色低碳投資活力。(區財政局、區發展改革局、區生態環境分局、區金融辦、區供電分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建立健全市場化機制。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市場交易,促進企業低成本履約和提高碳資產收益能力,實現碳資產管理的最大效益化。定期開展林業、新能源等碳匯資源的摸底排查,研究碳匯補償和交易機制,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強電力交易(綠色電力交易)、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交易的統籌銜接,引導重點企業開展各類交易影響預判分析,提升節能降碳管理能力。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區生態環境分局、區發展改革局、區工信局、區財政局、區自然資源分局、區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統籌協調。加強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統一領導,研究解決實施中遇到的重大事項重大問題。強化統籌協調和定期調度,科學提出碳達峰分步驟的時間表、路線圖,督促本實施方案目標任務有效落實。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政策取向一致、步驟力度銜接。(各鎮、街道,區直國家機關及有關部門負責)
(五)強化責任落實。各相關部門、單位要落實主體責任,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工作,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主動作為,制定具體舉措,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以高質量落實情況配合各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各鎮、街道,區直國家機關及有關部門負責)
(六)嚴格監督考核。落實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對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統完善的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加強監督考核結果應用,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單位依法依規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區直國家機關及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解讀關聯:《天水市麥積區碳達峰行動方案》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