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開
索 引 號:13914629N/2023-000012 發布機構: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發文字號:麥政辦發〔2023〕6號
組配分類:實施方案 成文日期:2023-02-02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麥積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3-02-14 15:07
信息來源: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瀏覽次數: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直有關部門,駐區有關單位:

現將《麥積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自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2月2日


麥積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為加快推進我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氣象服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水平,根據國務院《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和《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天水市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天政辦發〔2022〕81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視察甘肅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全區“一樞紐、一中心、四高地”總體發展定位,堅持氣象事業創新驅動發展、需求牽引發展、多方協同發展,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事業發展體系,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幸福美好新麥積提供堅強支撐。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氣象為重要特征的“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成符合全區發展定位、滿足防災減災救災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的氣象服務體系;建成結構合理、開放高效、支撐有力、機制健全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到2035年,氣象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干旱監測預警與影響評估、地形云人工增雨(雪)等關鍵技術得到應用,數字智慧氣象服務全面融入和支撐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氣象高水平保障服務成效更加突出,氣象綜合實力水平顯著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增強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1.加快防災減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針對我區氣象災害及衍生暴洪、地質災害的高發易發的現狀,將強對流天氣引發暴洪災害和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多部門災害監測數據共享等綜合防災減災技術研發納入區級科技計劃項目予以重點支持,扎實開展基于“氣象+”、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多要素的智慧化城市氣象綜合防災減災平臺建設,為進一步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高科技支持。(責任單位:區氣象局、科技局、應急管理局、水務局、自然資源分局、住建局)

(二)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2.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要求,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行動計劃,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自動化、業務信息化水平。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防災減災救災、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重大社會活動保障、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管理,將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生產納入我區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健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責任單位:區氣象局、發改局、科技局、公安分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分局、自然資源分局、農業農村局、應急管理局)

3.健全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加強氣象災害預防、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實施“網格+氣象”行動,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安全社區、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和網格化管理體系,提升極端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應用市、縣、區一體化氣象災害綜合風險管理系統,實現覆蓋全區、精細到鎮、服務到村的氣象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內容,增強社會公眾應急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責任單位:區委政法委、區科協、應急管理局、氣象局、民政局、教育局,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4.加強極端天氣風險防范應對。發展智能識別技術,開展極端天氣概率預報,加強極端天氣精準預報和提前預警,對強降水、短時大風、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提前1至3小時預報預警,其它災害性天氣提前6至24小時預報預警。健全極端天氣應對預案體系,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自主響應能力,構建適應麥積特點的應急處置模式。(責任單位:區氣象局、科技局、自然資源分局、應急管理局、水務局、住建局)

5.強化防雷安全生產監管工作。推動各行業主管部門依法履行防雷安全監管職責,將防雷安全工作納入安全生產監管和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由應急、氣象、住建、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部門參加的防雷安全監管聯席會議制度,構建防雷安全監管聯合執法機制。建立分行業防雷安全監管對象信息庫,開發防雷安全監管平臺,形成監管合力。強化防雷中介機構規范化管理,建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質量抽查制度。(責任單位:區氣象局、應急管理局、工信局、住建局、市場監管局、生態環境分局,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三)提高氣象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

6.提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能力。開展特色農業分區域、分作物、分季節精細化氣象災害風險動態評估、預報預警,做好全區精品農業科學生產服務和風險防范。積極推動農業天氣指數保險試點,不斷滿足農業經營主體的多樣化保險需求。加強農業生產全過程氣象災害精細化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以“花牛蘋果、下曲葡萄、元龍花椒、伯陽鮮桃”等特色品牌為重點,圍繞“林果、畜牧、蔬菜”三大農業支柱產業,運用氣象大數據和數字農業技術,開展果業防災減災救災、果園精細管理等服務,進一步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推進果品產業迭代升級、蔬菜產業提質增效,全力保障麥積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責任單位:區氣象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區政府金融辦,各鎮人民政府、道北街道辦事處)

7.促進文旅農康融合發展。深度挖掘全區生態氣候資源,以麥積區“中國天然氧吧”試點示范建設為重點,積極發展數字化氣象景觀預報技術,做好麥積山大景區、卦臺山等重點旅游景區的氣象保障服務,打造生態涵養特色氣象優質資源品牌,促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氣象+”賦能文旅農康融合發展,高標準保障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責任單位:區氣象局、文旅局、農業農村局、麥積山大景區管委會)

8.探索園區氣象服務。組建園區專業氣象服務團隊,開展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企業個性化氣象需求、園區安全氣候論證等服務,拓展氣象賦能“一區三園”企業發展,強化園區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為我區工業園區加大招商引資、推動產業集聚、推進產業升級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責任單位:區氣象局、工信局、應急管理局)

9.增強交通樞紐中心氣象保障。深化公路、鐵路、民航等交通部門與氣象部門合作,精準對接氣象保障服務需求,建立健全交通氣象災害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增強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能力。(責任單位:區交通運輸局、氣象局、應急管理局、天水火車站、天水高鐵站、天水機場公司)

(四)增強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能力

10.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開展氣候變化對本地糧食、水資源、生態、交通、能源等領域安全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加強西北氣候暖濕化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各領域各行業氣候變化適應策略等的技術服務,提升城鄉建設、農業生產、災害防治、基礎設施等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責任單位:區氣象局、發改局、科技局、生態環境分局、水務局、交通運輸局、農業農村局)

11.開展渭河流域生態保護氣象保障。建立渭河支流麥積段水系污染源整治、生態修復與保護氣象服務機制,加強生態氣象監測、生態風險氣象預警、生態經濟氣象支撐、生態治理氣象服務。加強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和突發環境事件氣象應急能力建設,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服務精準化水平。(責任單位:區氣象局、生態環境分局、自然資源分局、水務局)

(五)建設高水平氣象人才隊伍

12.加強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區級人才計劃對氣象領域支持力度,深入實施專項人才計劃,圍繞氣象領域重大業務科技問題和氣象服務保障需求,培養造就一批氣象優秀青年人才,不斷優化氣象人才梯隊。將氣象系統干部納入地方干部交流范圍,不斷優化氣象干部隊伍結構。加強教育培訓,推動氣象人才隊伍轉型發展和素質提升。(責任單位:區委組織部、人社局、教育局、氣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鎮、街道辦事處及區直相關部門、單位要加強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發揮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導作用,落實氣象事業發展各項任務,認真研究氣象災害防御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細化工作措施,明確工作要求,強化督查考核,確保各項工作任務、工作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加強統籌規劃。區直各相關部門、單位要加強協作,積極配合區氣象局科學編制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合理布局氣象設施,大力實施規劃項目建設,推進氣象事業與應急管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融合發展,實現氣象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

(三)加強法治建設。區直各相關部門、單位及各鎮、街道辦事處要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保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實施公眾氣象預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統一發布機制,規范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保護和利用、氣象信息服務等活動。

(四)強化支持保障。區財政、氣象等部門要認真落實加快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將發展氣象事業所需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建立氣象領域可持續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保障機制,確保氣象部門人才隊伍穩定、業務水平提升。

解讀關聯:《麥積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解讀

打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