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龍門景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利橋鄉境內,隸屬于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是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六大景區之一,景區地處龍門林場天然林保護區內,是秦嶺山脈隴南低山地區,屬中山峽谷地貌,最高海拔2132米,最低海拔1352米;森林覆蓋率94.4%;土壤以森林褐色土為主,平均厚度為50厘米;氣候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9℃,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降雨量491.7毫米,無霜期180天;紅崖河自北向南從景區流過,水量豐富,沿河上下水清潭深風景優美。
景區總面積1072公頃。其中有林地844.6公頃(國有831.6公頃、集體13.0公頃);灌木林地28.0公頃;無林地48.5公頃;非林地150.9公頃(國有13.5公頃、集體137.4公頃)。主要有櫟類、闊混、油松、華山松、山楂等樹種,面積為844.6公頃,活立木總蓄積33923立方米;其中針葉為367.5公頃(集體13.0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43.5%,活立木蓄積9632立方米;闊葉為477.1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56.5%,活立木蓄積24291立方米。景區內植物種類繁多,是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植物基因庫。有苔蘚、蕨類、裸子、被子植物224科,945屬,近2700種,其中木本植物800多種,草本植物近1900種。分布的野生動物有獸類、鳥類、兩棲類、魚類、爬行類等81科,81屬,380余種。
景區內林密水清潭深,怪石峭壁林立,動植物種類繁多,是人們欣賞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消除疲勞、娛樂休閑、游憩以及進行自然教育和環境教育的理想場所。主要景點有:
1.利橋古城堡及衙門。據《天水縣志》載:“利橋城堡居三岔全境之南部,地接川、漢,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建筑,設都司一、千總一、把總一、制兵三百六十六,各有衙署,兵棚均在城內,沿至晚清,重行營廢,制兵至今。衙署坍塌,成空城矣”。民國時期駐守國民黨保安部隊。1935年7月紅軍第二十五軍為配合一、四方面軍長征,由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率領,8月5日從兩當縣太陽寺以北進入利橋,與國民黨保安部隊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全殲了國民黨保安部隊。據當地人說,有三名紅軍戰士犧牲,葬于利橋的“萬人墳”--今龍門林場隔壁的山根處。
2.茶馬古道。利橋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天水通往陜西漢中、四川廣元通道上的一個重鎮,商隊南下駝運食鹽,北上販運茶葉、絲綢等都要在利橋古鎮投宿歇息。如今街面上仍保留了一些騾馬店的原貌,建筑考究,民風淳樸。
3.朝陽洞。朝陽洞位于朝陽山佛洞溝左側陽坡的山崖上,據立于洞下的碑石記載,修建于清道光十八年。攀巖而上,洞內有大洞和小洞,大洞長約7米,寬4米,高約2.5米,門呈“n”形,洞內藏有石像,木刻像、泥塑佛像(現有泥塑佛像多半腐爛,木雕佛像已被盜),洞頂端有一塑像、石塔,佛像的身后就是小洞,若彎身進去就顯得非常狹窄,如大喝幾聲,里面便有蝙蝠翩翩飛動的聲音,一會兒似敲鑼的聲音嗡嗡直響,一會兒似鼓聲咚咚咚咚……。打上手電筒沿小洞而進,不遠便有一清徹透亮的泉水從石崖的夾縫里流出,夏天特別涼爽,冬天冒有熱氣,當地人稱“神水”。洞口地勢險峻,視野開闊,尤其朝陽初升之時,既能欣賞到眾巔托日的景致,也能感受到陽光灑射的融融暖氣。
4.龍眼潭。龍眼潭也叫甕兒潭,位于佛洞溝口逆紅崖河而上約500米處,潭邊有一巨石,上有一龍眼,呈圓形,常年積水,直徑約60公分,深約150公分,旁邊有兩小眼,說是龍的鼻孔,直徑約為15公分,深度約20公分,乍看它的形狀還真有點害怕,其實它是一塊巨石。相傳以前每當天氣特別干旱的時候,當地人便將龍眼中的水淘干凈,讓太陽暴曬底部的太極圖,若還不下雨,就用火燒,次日即有一場透雨降臨。
5.石鑼石鼓。石鑼位于龍眼潭對面的石崖上,形似一人懷中抱鑼正在敲擊,石鼓位于朝陽山半山坳,形似一人懷中抱鼓正在擊打。相傳,此二石乃女媧補天時的鑼鼓手丁鑼和丁鼓,他們二人互相配合,為女媧補天擂鼓奏樂,當女媧補住了最后的天洞后,才發現還剩有丁鑼和丁鼓,女媧說“你們就為世人所用吧”。從此,丁鑼、丁鼓便落腳于朝陽山上,繼續為天堂奏樂,為世人警示,不要做惡多端,善心皆有福臨門。
6.龍板石。龍板石位于佛洞溝口紅崖河下游3公里處,兩石臥于河中,長約10米,寬約6米,形似雙龍戲水,人稱龍板石。龍板石周圍小潭無數,河道狹窄,水流急速通過一石槽,因較為隱蔽,不易被人發現,所以是當地人的天然浴場,在炎炎夏日都來此沖浪納涼。
7.紅崖河。紅崖河是嘉陵江的一大支流,發源于和龍門林場毗鄰的百花林場所轄英崖溝、代家溝、秦嶺溝和金昌溝,流經景區全境約8公里,水勢分地段緩急相間,河水常年清澈見底,水草豐茂、魚蟹繁多、石縫隨處可見清泉流出。
8.朝陽山。朝陽山位于后峽王家坪左側,山上樹木青翠,嵐煙淡淡,花樹簇擁。山下溝壑縱橫,峭壁叢生,怪石林立。林中常有黑熊、林麝、紅腹錦雞等珍稀野生動物出沒。紅崖河沿溝東去,迂回曲折,深潭相連,清澈見底,魚兒游動可見。沿河兩側坡面上生長著較為名貴的一些樹種,有紅楓、鐵橡樹、黃蘆、粗榧、祖師麻、繡線菊等等。
9.玉女峰。玉女峰位于龍眼潭的左側,山嶺凸兀,十二座小山峰相互簇擁,偎依于主峰懷抱,松柏蒼翠,古藤攀纏,峭壁裸露,別有景致。相傳龍王煉丹走火入魔,致使人間三年大旱,百姓在龍眼潭求雨,用汗水注滿龍眼,龍王驚醒后,才知大錯,便派他的十二位龍女,每人降一天濛濛細雨,以解旱情,從此,十二位龍女的身影便落在了龍眼潭對面的山上。
龍門景區是一條開放性的峽谷景區,地處西安—寶雞—天水—蘭州—敦煌絲綢之路黃金旅游線路的正中間,地理位置相對優越。東利公路(原為天水通往陜西省鳳縣、漢中市的一條主要道路)穿景區而過,景區西鄰寶雞—天水高速公路利橋出口2公里,東界為利橋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利橋村,距離天水、寶雞均只有1小時的車程,交通便利。